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军事 > 海南1939 > 第592章

切带到了全国各地。

为了接待大量的来客,海南制订了一连串的保密制度,对于来人的疑问,不解释不否认不引导,对于他们的猜测也不会做出任何回应,相应的,在来到海南之前,所有人员同样经过了纪律检验,他们被告知会来到一个先进的城市,那里有高楼大厦,有充足的电力,有现代化的设施,有很多不知名的科技,而他们就是来学习先进技术的。

对于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华夏人来说,任何海外地区都是先进的代名词,在他们心目中,并不清楚海南和英国、美国或是苏联有多大区别,也不知道为什么华夏会有这么先进的科技。

别问,问就是纪律。

到了后来,人人都明白,这里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地区,也是他们奋斗的榜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海南的今天,就是华夏的未来。

第九百四十二章 放个大卫星

严格意义上来说,钱学森和其他海外学子也是来参加培训的,因为他们大都拿到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总不好说,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个流动博士后工作站吧。

只不过,以他航空、数学双料博士之尊,也无法直接参与到火箭发射的工作中来,现代科学80年的发展,早已远远超过了40年代的范畴,航天技术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他们所有人都要从头学起,但是对于这批在海外辛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不但不以为累,反而感到了无比兴奋,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在从事什么样的研究。

“我们把能环绕地球在最低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千米/秒,又称它为环绕速度,达到这个速度的飞行器,可以紧贴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这就是我们发射近地轨道卫星的理论基础,怎么实现它?很简单,加大火箭的推力,使之达到并超过7.9,当达到这个速度时,发射舱与箭体脱离,在预定的轨道开始工作,就表示我们的卫星发射取得了成功。”

航天工程学院设在文昌发射中心,一期招收的学员只有20多人,再加上钱学森等海外学子,拢共也没有超过50人,师资力量就以中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主,院长杨树铭亲自带队一边教学一边实验,做到真正地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海军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一枚新型运载火箭在中心的装配间安装完毕,选取的实验卫星也做完了地面测试,部队帮助他们解决了动力问题,他们自己攻克了控制系统和其他相关的系统,海大材料学院为他们研究出耐高温的镍基合金蒙皮基板,以及内部的钛合金高强度防护层,当中填充的石英隔热材料,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如果不是资料齐全,一切都有路径可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成突破。

到了1940年最后一个月,所有的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了。

“本来我们希望能在十一开国大典的那一天放个大卫星,给新生的共和国献礼,不过中央指示我们,一切以安全发射为前提,不搞突击工程,中央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啊,经过一个多月的进一步测试,各个子系统都达到了我们的要求,整体进度顺利完成,达到了首发的要求,当然了,相对于我们过去所发射的运载火箭来说,它只是个练手的初级产品,使用30吨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 有效载荷半吨多,也就是500公斤左右,这些部件大家过去的几个月已经很熟悉了,我要求你们通过这一次实战发射,掌握整个火箭发射的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地面控制系统才是我们攻关的重点,卫星进入轨道后,将拍摄下本时空第一张高清地球照片,也是检验我们的无线通讯网络的一个好机会。”

之所以放弃固发,是因为小推力的开式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技术难度更合适他们开展团队研究,整条技术线清晰明确,比起仓促上马的献礼工程更有意义,也是他们推迟发射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他们的工作,南洋局给予了高度重视,配套的卫星设备做了相应的改造,将一颗监测卫星改造成了军事侦察卫星,并将发射日期,最后确定为。

1940年12月26日。

文昌要发射卫星了。

这个消息让海南人民再一次兴奋起来,虽然这里发射过多次,但是如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我国在新时空的首发,将奠定未来的空间格局,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是所有华夏人的梦想。

为此,南洋局决定,与开国大典和上海审判一样,本次发射也将采取全球直播的方式,省外广播直播,省内则是电视直播。

新华社驻海南记者站首席记者严峻主持了这次直播活动。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现在是12月26日早上10点20分,天空万里无云,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我们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向大家报道,我们注意到,已经组装成型的火箭正被拖车送到发射架,隔得有点远,不过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箭体上红色的“长征”二字,这是新华夏第一枚运载火箭,被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